《我看见的世界》:科学家+移民+女性

1月份拜读了李飞飞的自传《我看见的世界》,文字读起来非常舒服,也通过她的视角看到了作为移民,一步一步成长为女性科学家的不易,同时一窥人工智能的发展史。李飞飞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科学家,现任斯坦福大学教授、美国国家工程院及医学院院士,被誉为“AI教母”。

整本书围绕两条主线交织:个人成长史和人工智能发展史。

从底层移民到顶尖科学家的逆袭

李飞飞幼年随父母移民美国,经历语言障碍、经济困顿(如全家经营干洗店、她本人打工维持生计),最终凭借学术天赋和坚韧考入普林斯顿大学,选择冷门的计算机视觉研究方向。也看到了“奇葩”父母对其成长之路的影响,书中也是直面性别偏见,以自身经历证明女性在科技领域的潜力,并倡导多元化与包容性(如创立非营利组织AI4ALL)。

关于个人成长经历那一段,对为人父的我,也有一些启发。如何给予孩子更自由的成长空间?如何让孩子成长为具备独立人格的人?值得深思。

ImageNet与深度学习的革命

ImageNet的诞生:2009年,李飞飞团队耗时三年构建包含1400万标注图像的数据集,通过ImageNet挑战赛(ILSVRC)推动卷积神经网络(如AlexNet)的突破,奠定现代AI基石。

认为“数据是深度学习的石油”,强调“好奇心驱动创新”,主张将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融入AI研究。

人文关怀

以人为本的AI理论观,强调技术工具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。提出“北极星”理念,主张AI应服务于人类福祉,警惕算法偏见、隐私侵犯等问题。

印象深刻的金句

“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不是模仿人类,而是扩展人类的可能性。”
“北极星不仅是方向,更是对初心的坚守。”
“在技术狂潮中,人性的温度才是文明的火种。”
“科学家的使命不仅是发现真理,更是让真理惠及每一个普通人。”

《我看见的世界》超越了传统自传的范畴,既是个人奋斗史诗,也是AI技术演进的微观史。李飞飞以“科学家+移民+女性”三重身份,构建了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桥梁,其“以人为本”的核心理念为AI狂飙时代提供了重要锚点。对于我而言,这本书不仅是理解AI历史的窗口,更是激励探索未知、坚守伦理底线的精神指南。

我看见的世界-李飞飞自传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